传统手工技艺——黎城竹编

早晨黎城 2020-04-14 14:59

黎城镇地处半丘陵地区,南与金南镇接壤、北倚三河滩柳树湾公园、东邻淮河入江水道、西邻戴楼镇,气候湿度大,雨水充沛,土质松软,适宜水竹生长。八十年代以前有90%的农家都有竹园,竹编的资源非常丰富,60%的农家都会编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。编制花样复杂、档次较高、技术含量大、文化内涵较深的高档竹制品的专业师傅是代代相传、数不胜数。

竹编,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,在金湖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地处半丘陵地区的黎城镇,气候温和,雨水充沛,七八十年代90%以上农户的庄园有竹园,丰富的竹资源,为黎城竹编技艺的形成,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人们生产、生活的需求,成为竹编技艺发展的源泉,一代一代的艺人们苦苦探索、不断推存出新,不断丰富着竹编技艺的内涵。

竹编生产一般有三个过程:选料、劈篾(将竹子加工成篾丝或篾片)、编织成型。选料:选竹子很有讲究,竹龄一般要选三年以上的,根据编织的产品种类,选好合适的竹子进行放料。劈篾:劈篾十分讲究技巧,首先要先将竹子洗干净,绞平竹节疤。劈篾时手和刀要成一条线,双手用力要均衡,将需要编织的物品加工成蔑丝或篾片,劈蔑中一般运用嘴咬、手拉、刀过节的技法,最多可连剥十几层。编织:竹编技艺很多,内容丰富。篾匠大体采用的方法有垂直经纬编、三角编织、虎头眼编、回旋还原编、点缀装饰编等各种编法,长长的竹丝(竹片)瞬间就编织成了物品。

以房长义、郑义宽为代表的一些民间竹编艺人从先编制些简单的劳动工具,发展到编制生活用品,他们一代一代地传承,一代一代地发展、发明、创新,直到竹编制品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。

竹编的重要价值是:一是经济价值,竹编制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,篾匠师傅制成的成品可以卖,换取钱币。二是艺术价值,竹编制品集实用、环保、艺术审美、观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,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奇葩和民间工艺瑰宝。三是环保价值,竹子是一种很好的绿化品种,家家户户的竹园,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竹编产品纯手工艺,它的下脚料及使用后的废旧物品均可作为燃料,不会污染环境。保护、利用竹编产品,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。

竹编制品主要有:粪箕、各种竹篮、斗篷、雨篷、筛子、竹箩、篾匾,还有竹床、竹椅、碗栏、书架等。

这些竹编制品是我们古代现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相传原先编制的生产生活用具是又笨又难看,一代一代人在逐步改进,如粪箕原先是象篮筐一样的,四面扣绳,使用很不方便。后来,改进成用根部直径2.5公分的柳树或桑树枝条,成弯弓为骨架,用竹篾编成前方后圆,三面扣绳,挑起来无论是走路、倾倒很方便。竹篮子有很多种,雀眼篮子也叫吊茖子,它是生活中比较讲究或稍微富有人家用于买点挂面、称点茶食,因为过去茶食没有包装,用纸包成三角形放在吊茖子里走亲访友带点礼物很好看。再如竹箩编制比柳编笆斗复杂,担一担稻谷用竹箩挑在肩上比用笆斗挑的显得又精神又好看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竹编的艺人对竹编技艺上越编越讲究、形状越编越好看,但在选料上、制蔑上也很考究的,水竹中,本地的“无斑竹”最适用,劈出来的蔑柔软、韧性强。毛竹是福建、安徽梅山、贵州的也好用。

竹编工具简单,锯子、蔑刀、赶刀、抽刀、旱槌、尺等,但有的产品制蔑过程很有讲究,如凉席的篾子经十几道工序,使用中不仅要有篾青,还要用篾簧,编成功可折叠起来放到纸袋子里邮寄。所以这些竹制品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,而且有很深的文化底蕴。

2010年6月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

目前,市级非遗传承人房长义、郑义宽两位每年享受市级非遗传承人补助各2000元。